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馬來西亞華語


我有一個朋友和一個中國人談戀愛。

她和中國男人交往了一段時間後,和她說話,她總是惹我發笑。 比如以前見到我,她這樣問候我:「做什麽?去那裏死來了?」,是標準的馬來西亞福建式華語。

但自從和中國男人交往後,她說:「妳干啥來了?」說的華語還會捲舌頭!

有一個幾年沒見的老朋友來倫敦找我們聚會。老朋友聼朋友說的華語,滿臉疑惑地看看我,額間擠成三條綫再看看朋友,突然打斷了朋友的談話:「妳講的華語爲什麽會變了調?」

朋友說神州大地才是中華文化和語言的發源地,普通話才是標準的漢語。我們馬來西亞人講的馬來西亞式華語,不標準!

後來她和中國男人散了。

幸好她會‘回頭是岸’,很快恢復和我們講馬來西亞腔的華語。

我以前沒什麽機會和來自神州大地的中國人接觸過。十多年前搬去蘇格蘭,我有過一班來自中國的同事,也是我第一次和正宗的中國人接觸。她們見我的華語說得還不錯,很是驚訝,說真沒想到我們‘馬來人’能把‘普通話’說得那麽好!

因爲我說的是‘華語’,她們說的是‘普通話’,所以也發生過很多趣事。她們總是不厭其煩,很熱心地想糾正我的馬來西亞式華語,比如:

我說我的老公,她們說我的愛人;我傻傻地問人家什麽時候要結婚請我喝喜酒!

我說要借計算機,她說計算機是她家愛人的,要和他商量後才能借給我。後來才搞懂我要借的,是放在她桌上的計數器;

我說電腦,她們說是電子計算機;

我說快熟麵,她們說方便麵;

我說番茄炒蛋,她們說西紅柿炒蛋;讓我誤以爲柿子也能炒雞蛋!

我說冷氣,她們說空調;

我說搭德士,她們說打的;

我說吊水,她們聼到滿頭霧水。比手划腳後,才搞懂原來我的意思是打點滴;

我說‘別等我,妳們餓了就先吃先!’,她們笑到差點斷氣!

。。。。。。。。。。。

有一次午餐,一個同事煮了一道菜帶給大家分享。那天輪到我第一批去吃午餐,她交待我說她的飯盒上有一盒‘土豆絲炒肉末’,要我拿出來去微波爐熱一熱給大家分享。

聼完她的交待,我心裏想:土豆既是花生,花生就是土豆。嘩!這個人莫非有神奇的刀法,連花生都能切成絲炒肉碎!

我在存放食物的櫃子找了老半天,怎也沒找到她說的那盒‘土豆絲炒肉末’。把另一個中國同事拉來一起找,同事往我的頭拍一下,雙眼一瞪:「 妳要戴眼鏡了,這不就是‘土豆絲炒肉末’嗎?」

噢!‘土豆絲炒肉末’原來就是~馬鈴薯炒肉碎!

我問同事:「那你們怎麽稱呼花生呢?」同事說:「 就叫花生米啊!」我哭笑不得。

同樣身為龍的傳人,不同的是她們在神州長大,說的是標準的‘普通話’。而我從小在馬來西亞多元種族的環境中成長,我說的華語是夾雜了馬來話和各種方言變了調的華語。

我清楚知道我不可能和從小跟我一樣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同鄉面前說會捲舌頭的‘普通話’。我不可能和自己過不去,讓自己在自己的國家到處碰壁!

過不久,我要去蘇格蘭拜訪她們這些舊同事。再聽到我的馬來腔華語,也許她們會搖頭說:「這個食古不化的傢伙,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記得我剛來英國的時候(一)

記得我剛來英國的時候,我以爲英國的青少年都是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抵達格拉斯哥的第二天,是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和牛先生坐上巴士去找房子。巴士緩緩行駛經過一個住宅區,三個看起來只有十幾歲的小少女推著嬰兒車嘻嘻哈哈,蹦蹦跳跳過馬路。

看著這幾個小少女,我嘆了口氣和牛先生說:真慚愧,我這個年齡跟弟弟一言不合還會大打出手。我爸媽從來沒奢望我會照顧弟弟!」他拍拍我的手,也在那頭嘆氣:「彼此彼此!我和弟弟也打到你死我活!」

有幾個星期,無論是走在路上或是在超市,每每看到這些手推嬰兒車的少女,我總是情不自禁用欣賞的目光著她們。我們的結論是:英國的少女真是媽媽的好幫手!

有一天傍晚 我下班回家在巴士上遇到我的同事John。和John正聊得起勁時,巴士剛好在斑馬綫前停下讓路給過路的人,正好見到兩個的小少女推著嬰兒車匆匆過馬路。我馬上轉頭對坐在我旁邊的John 說:「你們英國的少女真是父母的好幫手,年級輕輕就會幫爸媽照顧弟妹!」

他聼了,皺一鄒眉頭,表情很奇怪。幾秒鐘後才淡淡地說:我敢擔保她手上推著的嬰兒絕不是她的弟妹!

我聼了心中一震,雙眼瞪得好大看著他。過了幾秒,我啞然失笑。突然覺得自己真是可笑到極點。John笑了起來,大概是看見了我恍然大悟後的表情吧!就連坐在我們前座的陌生乘客也轉過頭來對我笑了一下。臉上的表情寫著:這個黃皮膚的女人是天真還是愚蠢!

後來我才知道,英國少女生育率在歐洲一直排第一,未婚媽媽的比例在世界上也最高。這十成是拜英國良好的社會福利制度所賜。根據政府規定,16歲以下的少女在撫養嬰兒的過程中可以得到地方社會服務機構的所有幫助。16 歲以上的媽媽則可以申請失業救濟,嬰兒補貼和住房補貼等。換句話說,是納稅人在幫忙她們養孩子。

所以,在英國當未婚的少女媽媽絕不是一條死路,而是一條生路。這是條搬離父母住所,再也不必受父母管教的絕佳途徑。政府不僅會提供她們免費的住房,每個星期還有津貼領。孩子生得越多,津貼就越領得越高,生活也越無憂。納高稅務的人的心理就越不平衡,對這些未婚少女媽媽就越歧視。

經過前前後後在英國住了七年的歲月,如今對英國少女早育的現象,牛夫人早就已經見慣不怪了。在這樣的一個社會,十二歲當媽媽不會是新聞。二十六歲當上祖母或祖父也許才會見報!

而且少女媽媽的女兒長大成了小少女後,大部分也仿效她的母親成了未婚的少女媽媽。

制度太完善,也是一種病!